全景回顾行业拐点的上海电视节:长视频变革、微短剧扶持、AIGC发力……

佚名电影资讯人气:763时间:2024-06-30 06:22:04

6月28日,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,《繁花》拿下包括最佳中国电视剧、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;胡歌与周迅则分别凭借《繁花》《不完美受害人》各自收获第二座白玉兰视帝、视后。当晚的热搜榜上,白玉兰以“屠榜”之势来袭。

《繁花》剧组合照

在这背后,是一个愈发欣欣向荣的电视剧市场。

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期间,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是,行业正处于一个拐点时刻。

传统影视行业正在闯过曾经的亏损焦虑与市场低温,在技术迭代期与降本增效收获期的叠加影响下,各个平台与制作公司都看到了新的机遇,并野心勃勃地期待下一个可能的增长期。

更多从业者正汹涌地冲向新的行业门类。人头攒动的微短剧大会,每次论坛几乎都会提到的AIGC与虚拟制作,行业积极迎接可能推动下一个时代到来的“新质生产力”。

行业被鼓舞,也在躁动。谁能搭上最新的快车,如何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主动?

拐点时刻

上海电视节期间发布的《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》,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:

去年网络视听市场首次突破了1.1万亿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规模,总局的数据统计,视听服务机构的总收入就达到了7795亿,同比增长16%。从市场上看,网络视听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存续的企业达到了66.08万家。

不仅如此,2023年开始,各家主要的长视频平台都开启了扭亏为盈,即使还没有实现盈利,也都披露内容运营成本大幅缩减。同时,各家也在通过收入结构的多元化,实现了更健康的发展模型。

行业在思考,新的增长点在哪,亿级会员时代后的下一个高速增长期还有多久会来?

在这种驱力下,行业近年来一直在推动“内容为王”的探索而对于观众来说,也确实能直观感受到剧集口碑与制作品质的提升,爆款数据在过去三年来都在不断更新,并出现了《狂飙》《繁花》等全民爆款。

市场正在不断形成长视频消费的习惯,这种积累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刻,质变为用户再度高速增长的新周期。

变化何时降临或不可知,但可以确定,前序已经开始。

从2020年以来,整个观剧市场的受众其实是越来越成熟的,对优质剧他们有互动和推荐热情,但是每次入坑新剧也表现出更谨慎的态度。这让近年来新剧出圈难度更大,但口碑转化的效率也越来越高。

在这方面,各家纷纷尝试着,在内容上寻找某种确定性。

比如今年的白玉兰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阎建钢就认为,如今各大平台、电视台都在强调“精品剧”,“精”必然短,短剧、中短剧必将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。去年以来《漫长的季节》《我的阿勒泰》《新生》等剧,确实让行业看到了短剧的大能量与长线生命力。

电视节大师班-阎建钢

此外,行业技术在过去两年来正在迎来全新的玩法逻辑,影视玩家们也视此为一种弯道超车的新机遇。

技术周期叠加行业周期,似乎已经给行业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变革期已至。

变革

今年白玉兰奖的评委见面会上,很多问题都聚焦在:如何看待今年白玉兰奖提名的多样化趋势?

今年被提名的剧集,既有传统题材如年代剧《繁花》《父辈的荣耀》《南来北往》、革命题材的《问苍茫》等,也有悬疑短剧《漫长的季节》、谍战剧《追风者》等创新内容,更有年轻化表达的古装剧《莲花楼》《长相思第一季》、都市情感剧《装腔启示录》等。

许多评委会指出,这种多样化让人看到了行业的创新和生命力。反过来说,这种奖项提名的认可,也是对行业内容升级的一种肯定。

如果放在五年前,《长相思第一季》这样的作品或许是很难被抬上评奖台的,古装剧尤其是偶像剧与参与评奖的剧集可谓南辕北辙。但如今,古装剧能够跻身白玉兰评奖,证明了相关作品在传播度、影响力与艺术水平等方面的进步。

要取得内容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,要叫座更要叫好,是如今行业的共同追求。这股风向在今年几家平台和行业公司的动态中,显得越发明显。

近两年,倡导制作公司调整思维、从To B转向To C是平台侧一直倡导的。今年电视节期间,平台侧更是直接对外披露了相关措施,比如“后验激励模式”就是将一定比例的合作金额与项目的播放结果挂钩,以建立“风险共担、共同面对观众、收益共享”的合作机制。

不做“酒肉朋友”,要做“共创伙伴”,打破观众对国产剧的固有印象,建立口碑效应和品牌效应,逐渐成为行业头部玩家的共识。

电视节前后各平台也公布了一批新项目,在这些作品中,不难看到在制作思维上的变化。

一种是类型上的迭代,过去几年里,一批曾经被认为“小众”的类型正在快速涌现,比如悬疑剧,这两年有《漫长的季节》《新生》等代表作;武侠剧重新回到古装剧主流,《云襄传》《莲花楼》连爆;科幻剧、现实题材剧、喜剧、乡村剧等,也纷纷表现出生命力。

近期发布的剧集,就包括古装悬疑剧《藏海传》、武侠剧《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》《赴山海》、科幻剧《梦之海》《灵笼》《三体:大史》、喜剧《鹊刀门传奇2》等项目;情感剧等传统类型也在通过杂糅突围,比如情感+轻科幻的《滤镜》、情感+犯罪的《待我醒来时》等。

另一种是叙事选题和手法上的迭代。在探讨“古装剧突围”的新浪潮论坛上,《墨雨云间》导演马诗歌透露,于正在三年前开始了“长剧短剧化”的布局,“爽”成为新一代观众的偏好关键词。官宣新剧中的《贵女》等剧还将延续复仇爽剧质感。

一场变革正在发生。退潮的市场环境,早已容不下裸泳者藏身。

“新质生产力”

更多新业态也成为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关键词。

比如从去年9月以来火箭式发展的微短剧产业。6月25日的微短剧大会,进一步对微短剧产业的从业者释放了更多利好。

其中,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(上海市广播电视局)重点发布《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,宣布将统筹设立5000万元的上海网络微短剧产业引导经费,单个微短剧项目最高扶持资金可达300万元。此外多个区还宣布提供租房补贴、上市补贴、融资服务等。

此外,小红书、哔哩哔哩、七猫等多个平台也官宣了扶持政策。这些利好政策背后,是微短剧生意进一步扩大化、产业化和正规化的风向。

此次上海微短剧大会全场座无虚席,搜狐娱乐注意到,当小红书互联网和文娱行业群总经理赵维晨发布“红短剧”计划回座后,现场有不少观众立刻上前添加联系方式。

虽然微短剧行业仍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,但无论是来自政策、行业的扶持,还是中小从业者们的热情,都在推动这些内容不断进入主流视野,并在影视行业的未来版图里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
对于影视行业,这些力量是具有开源价值的“新质生产力”。

而在这方面,技术突破也是不得不谈的。比如虚拟拍摄,已经成为各平台着力发展的技术要点,在降本增效的当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,如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等剧集已经大规模使用这项技术。

此外,行业新人的培养也是重头戏,电视节期间就有“2024网络电影创投青创计划”全新出炉,还有各平台提到的“海纳导演计划”“新号角青年导演计划”“拔萃·编剧计划”……包括微短剧领域的扶持政策,都在给年轻一代创作者和行业打开未来之门。

行业的前进方向,在本届上海电视节能看到许多可能。

而整个影视行业也正在这种向上势头下,不断兑现更多元的价值。比如今年的另一个关键词“影视+”,在被《繁花》打造了一系列热门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的上海,让人有了更深的体会。这种价值与影响力的拓维,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主旋律。

在这届上海电视节的一张张面孔上,看得到激越、躁动与期待。

而从此出发,不妨期待属于行业的更好的未来。
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123456@qq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4 www.diankaiwan.com 点开玩影院 备案号:鄂ICP备2022016460号-2